找资源 微博 合作咨询创业投稿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创业指导
新创业指导COLUMN NAME
新创业指导

“师生企”三足鼎立互补式创业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路军 发布时间:2020-07-27 浏览:1475次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在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的势态下,各种创业扶持政策频繁出台。然而,高校创就业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在低位徘徊——据人社部调查,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甚至认为应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概只有千分之五!由此可见,当前切实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关键在于提升创业质量,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

技术门槛低是大学生团队单独创业成功率低的主因

    这就首先要分析一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一般看来,大学生创业的普遍困难是缺资金,缺场地。早在多年前,国家就不断加大力度,推出了各种扶持政策,比如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等。创业场地方面更是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去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入住各类孵化器、科技园、创业谷的条件非常优惠,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虽然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客观地说,这些措施并没有明显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问题出在哪儿呢?
    麦可思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者学历越高,创业比例反而越低。麦可思创始人首席专家王伯庆指出:“这跟目前大学生毕业时创业集中非所学专业领域有关。”70%的大学生创业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也就是说,“所创非所学”,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大学生创业时,普遍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学历高,知识多并不构成创业优势。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门槛低的电子商务、商品流通领域、家教和种养殖类项目,没有扬长避短,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媒体热炒的“北大研究生卖米粉”,“女大学生卖卤猪蹄”以及各类“校园团购”就都是这一类,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极少数成功的特例,此类创业项目往往以失败告终。从长远而言,拥有自身独特技术优势的创业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资源,具备可持续竞争力。进而,从社会价值层面讲,也服务于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总体现代化水平。

    创业这件事,从根本上讲,还是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单靠外界提供优惠条件,还不足以真正增强创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还需要从大学生创业项目本身做文章。这些低技术门槛的学生企业没有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难免处于尴尬被动的处境,纵使能够得到外界的资金注入(场地也不过是租金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自身缺乏内在造血机能的核心问题,甚至是外界扶持资金越多,赔的可能越多,并不能改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局面。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就是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开展富有科技含量,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模式创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发源地,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美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率达到20%以上,而且创业成功率也远超中国七倍!其中主要的差别在于,美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往往侧重于技术创新,有着扎实的技术含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最近的畅销书《浪潮之巅》一书最后写到:在硅谷摇篮斯坦福大学,“不想创业的学生才是异类!” 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这样的校园极具吸引力,更简单的理由是一些最热门的科技创业公司都是由大学生创立的。Snapchat这个“照片分享服务”领域的巨头就是斯坦福大学生伊文斯皮格创办的。在美国、以色列等创业活跃度高的国家,高校创业计划大赛往往是优秀创业公司诞生的摇篮。
    那么,中国大学生同样身处高校科研重地,应该拥有知识技术优势之“长”,本应该更多从事有科技含量的高增长潜力的项目。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创业偏偏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餐饮、流通服务业呢?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之所以不惜自降身价,屈尊于农民工、下岗工人都可以从事的这些餐饮服务类项目,是因为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真要他们普遍地实现尖端领域的技术发明,还勉为其难。毋庸讳言,在当前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要实实在在实现技术突破,拥有具备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发明专利,本科乃至研究生水平还远远不够。既然手头没有自己的技术成果,要创业也就很难进入高科技领域,比较现实的选择就只能是:在门槛比较低的传统领域中,努力寻找一些缝隙,一些有特殊的切入点,在商业手法上做一点创新,力争赢得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比如,最近很火的网上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和网上卖情趣用品的马佳佳。但是,从发展趋势上讲,这种创业模式虽然能涌现出个别佼佼者,普遍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并不稳固,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他们的持续发展的潜力。

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是大学生创业高技术项目的最佳来源

    大学生要进入高科技领域创业,如何才能获得高科技含量的创业资源呢?答案是他们的老师。笔者多年参与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审,发现相当一批获奖作品的技术来源就是老师们的科研项目。最后的结果即便是大赛获奖,往往由于科研体制的障碍,不了了之。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总量并不低,然而,真正得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发明只占5%。绝大多数倾注了大学教师心血,耗费了国家大笔科研经费的专利成果往往躺在保险柜里睡大觉,无法孵化为真实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科研体制还存在种种障碍,高校作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科技成果视同国有有形资产管理,不能自主应用于产业转化,导致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不足。同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技人员的奖励比例一般为20%至30%,比较低。教授们本来就不擅长商业运作,于是,干脆把精力继续投入到新课题的申报和科研,已经结题的大好科技成果反而被束之高阁。
    现在针对这种尴尬局面,终于出台了空前给力的创业新政,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提请审议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企业对科研机构取得的科技成果信息缺乏充分了解,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存在重理论成果、轻成果运用的现象,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处置科技成果所得收益须按规定上交财政,且审批手续繁琐,影响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发挥;科研的组织、实施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落实得不够好,现有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修正案规定,转化科技成果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纳入本单位预算,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草案还为加大奖励力度留下空间,允许单位可以自行规定、约定给予科技人员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没有约定的则按法定标准。
    2016年中关村管委会制定的“创业中国”中关村创业引领工程规定:支持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和高等学校学生(含在校学生和毕业两年之内的毕业生)创业。对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按照不超过科技人员出资额度的20%给予资金支持;对高等学校教师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按照不超过教师出资额度的50%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可以说,这是一个明确鼓励“师生合作”创业的政策,教师和学生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为中国大学生高科技创业提供了一个生逢其时的绝佳契机。
    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虽然不能独立完成高水准的技术发明,但他们理解和运用自己老师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还是具备的。反之,高校教师多年埋头教学科研,往往对企业运营,市场开拓等商业领域比较陌生,加之精力时间有限,不便于亲自上阵从事科技项目的市场运作。大学生完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与自己的老师结成紧密的合作,发挥自己既懂技术,又可以依托国家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商业市场运作的优势,把自己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实现高科技创业。

企业参与弥补高校师生在运营管理经验不足的短板

    是不是这样就能实质性地扭转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局面呢?也还不够!因为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社会商业运营能力还比较稚嫩,管理水平较低,不但资金上捉襟见肘,对市场运作也青涩幼稚,难免折戟沉沙。古人云:人情达练即文章,世事洞明大学问。年轻人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想象力,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构建思维,但毕竟缺乏商业大潮中搏击风浪的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国特色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更何况即使是有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也往往缺乏大笔资金推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这时候就需要企业家们的介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才能较好地补足师生对接之后的短板。
    在日期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指出:“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更接地气,不是建创业学院、搞创客空间和孵化器就足够了,而是应该推进校企合作。”与此同时,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传统制造业集体下滑的困局,落后产能大量过剩,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往往面临骑虎难下的困境:继续干,利润薄得像张纸;停业,则面临现有厂房设备低价转售甚至废弃的损失,以及大量团队员工的遣散成本,多年的事业资源积累付之东流。
    著名企业家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单祥双表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产品、技术、资本和人才,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转型升级,而这需要企业主动寻找高校合作,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他提到这样一个数据:截至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活跃企业为30200家、提供工作岗位约460万、年产值约1.9万亿美元,若换算为GDP,这些校办企业的总产值居于俄罗斯和印度之间。
    如果能够建立起通畅的合作机制,不再狭义地理解“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团队独资成立公司,面对诡异莫测、竞争日趋惨烈的市场竞争单打独斗,处处受阻。而是“师生企”三足鼎立,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研究生带着老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嫁妆”一起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地结连理,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样一来,企业拥有多年市场打拼的运营经验和相对雄厚的资本,以及现场的管理团队,缺的恰恰是前沿性的技术成果,以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商业模式的开拓能力。三者的结合正好形成了一个成功企业运行要素的闭环,大家抱团打天下,互为犄角,相辅相成,以现代企业法为基础,建立新型股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出台的科技转化的新政,就铺平了大学生高科技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者就可以轻装上阵,扬长避短,在和企业的高密度结合中,充当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人,升级迭代的助力,和企业家一起把高技术含量的成果与市场对接好,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依托企业家们的多年的业务关系和切中现实的商业判断力,修正主观理想化的商业模式,在合伙创业中,历练自己的商业运作本领,也能赢得研发出富有含金量科技发明的老师的信任,才能真正站在更高的创业平台上,开创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新局面。

作者:路军(中国创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导师团团长,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NOC全国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评审专家,人社部“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报创业者周刊专栏作者,团中央中青高培“青年创业导师培训测评项目”授课专家,清华经管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人社局认证“创业培训师”,五一创业网特邀公益创业导师。)

我要评论(0条评论)

谋道网络·五一创业网·创业者的网站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00347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