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资源 微博 合作咨询创业投稿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文化创业
新文化创业COLUMN NAME
新文化创业

仓央容若-一代文豪欧阳修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仓央容若 发布时间:2022-08-21 浏览:521次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寥寥不足百人享受着陪祀孔庙的殊荣,欧阳修便是其中之一。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吟咏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给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精神遗产的文化巨人。

——壹——

年幼失怙 三试得第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父亲欧阳观时任绵州军事推官,母亲郑氏是出身在江南的女子。欧阳修三岁时,父亲因年老体弱身染病而亡。
    迫于生存困境,孤儿寡母只好投奔远在随州的叔父欧阳晔。在欧阳晔的照料下,孤苦的母子多了些亲情的慰藉,生活上也增添了一抹亮色。
    承受了丈夫早逝的悲痛,郑氏开始了对欧阳修的启蒙教育。生在清贫,生活的尘粒掩不住少年欧阳修的才气。即使身处泥沼,母亲从未放松对他的教育。欧阳修后来回忆童年时不禁感慨,他说母亲在最初教他识字时,母亲拾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识字读书,因此有了“画荻教子”的故事。
    在稚嫩的诵读声中,欧阳修慢慢成长为聪颖好学的天资少年。十岁时,欧阳修已将《左传》《昌黎先生文集》等书烂熟于心,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颗诗文革新的“火种”。
    大宋一朝推崇“学而优则仕”,公元1023年,欧阳修开始参加科举。天将降大任之人,必先苦其心志。欧阳修十年寒窗,两次科举,皆名落孙山。六年努力付诸东流,全家心血一朝梦碎。
    望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身影,心有不甘的欧阳修决定外出游学,寻求名师指点。在胥偃的指导下,让他在山重水复之时,迎来柳暗花明。一年之间,意气风发的欧阳修连登三元榜首,文坛上也声名鹊起,欧阳修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贰——

文坛赤子 贬官夷陵

    公元1031年,欧阳修到西京洛阳,任留守推官,从此走上了几十年的为官之路。初入仕途,风平浪静、蓄势待发。年轻有为的欧阳修被恩师胥偃选为女婿,婚后,很快被授予官职。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步入仕途,欧阳修三喜临门,可谓人生赢家。
    公务之余,欧阳修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不少诗篇,还结识了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文朋诗友,如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他们志同道合,互相砥砺,由此结下了终生不渝的深挚情谊,为他成为文坛宗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早年,范仲淹与欧阳修亦师亦友,是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当范仲淹改革受挫,以至被贬离京,正直官员们纷纷为范仲淹鸣不平。时任左司谏的高若讷却落井下石,公然声称范仲淹遭贬谪是罪有应得。庙堂之上,刚正凛凛的欧阳修挺身而出,义愤填膺写下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怒斥他这种卑劣行为。悬隔千年,我们依然能从针针见血的慷慨陈词里,看到欧阳修的一身凛然正气。
    因此,欧阳修本人被罗织出“托附有私,诋欺罔畏”等罪名,贬谪夷陵。这是欧阳修平生经历的第一次政治风浪,却困不住赤子本心,他表现出无畏的政治勇气和坚贞的人格节操,成为他行走官场不畏强权、坚守本心的基石。
夷陵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欧阳修移风易俗,勤于政事,使夷陵大治。政事之余,欧阳修为夷陵的秀美山川所吸引,写下了大量情景交融的诗文。

——叁——

投身革新 被贬滁州

    公元1043年,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宋仁宗采纳范仲淹整顿吏治的主张,开启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而欧阳修成为范仲淹的坚定盟友,也成为“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宋仁宗开始选拔敢于谏言的名流,欧阳修作为“天下名士”被选擢为劝谕规谏的谏官。作为谏官的欧阳修克尽职责,陈述利害,积极支持政治革新。甚至连自己的恩师晏殊,他也敢公然挑战。然而在欧阳修看来,越是在国家危难之时,他越要高举名节,重振士风。
    当新政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而引起他们的猛烈抨击,满朝上下流言横飞,诬蔑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是“朋党”专权。欧阳修身为谏官,气愤不已,提笔作了义正词严的《朋党论》: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这篇大义凛然的政论,如山呼海啸般犀利猛烈,不但在智谋上挫败政敌,更在胸襟上碾压政敌,宋仁宗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刚直敢言、行事果敢的汉子。
    然而,随着政治气氛愈来愈恶劣,为时仅仅两年的“庆历新政”便夭折。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从此不再“居庙堂之高”,萧然“处江湖之远”。为扳倒文坛宗主的欧阳修,保守派煞费苦心,捏造莫须有的事实,使欧阳修深陷一场子虚乌有的丑闻。一石激起千层浪,欧阳修被搞得焦头烂额,而背上了“道德败坏”的黑锅。
    公元1045年夏秋之际,欧阳修被贬滁州。如果说,第一次贬谪让欧阳修初尝为人臣子的无奈,那么这次被贬滁州,对欧阳修来说就是生活的暴击。名声的污水浇不灭智者乐观,欧阳修秉行“与民休息”的施政策略,使得物阜民丰、民生安乐,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他说:“但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政通人和,是欧阳修向往的北宋盛世,然受困于时局,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不过是镜花水月。与民同乐一解醉翁千愁,谈笑间却藏不住内心的落寞。在雄健的笔力下,更有千帆过尽后的人生况味。或许,这就是欧阳修的秉承的精神和气魄,固然生活虐我们千百遍,但我们一定不能气馁,迎难而上最终化茧成蝶,活出精彩的人生!

——肆——

千古伯乐 盖世之才

    公元1048年,欧阳修结束了在滁州的贬谪生活,调任扬州太守。因为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管繁盛、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欧阳修按照韩琦治理扬州的办法,坚持宽简政治,把扬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
    此后的一个时期里,欧阳修先后转徙颖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又经历了母亲病逝、回家守丧的变故。
    从寒门到贵子,欧阳修实现了破圈的逆袭。然而,童年的坎坷,求学的艰辛,曲折的仕宦生涯,让他深知成才不易。文坛巨擘欧阳修曾两度主持科考,他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提出“文道并重”的主张,为朝廷选拔了大批经天纬地的优秀人才,尤其对布衣寒士,更是热情扶持、竭诚举荐。张载、程颢、程颐、吕大钧等旷世鸿儒,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治世能臣,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与推荐。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五位文坛巨匠,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
    正是这种求人之诚,待人之礼,识人之明,北宋群星璀璨,文风振兴。有了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更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为国荐才,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公元1060年,由宋祁、欧阳修、范镇、梅尧臣等人编写的《新唐书》完成。在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时,与韩琦、曾公亮同心辅政,朝政清明,社会安定,史称“嘉祐之治”。欧阳修以卓越的领袖魅力与娴熟的行政能力,为他在政坛赢得了巨大声望,这足以让欧阳修在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凡响。

——伍——

功遂身退 后世共仰

    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欧阳修见识了那些风波大浪,他始终保持着正直坦率的品格,也始终保持着豁达超脱的心境。公元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归居颍州西湖。据《先公事迹》记载,急流勇退,百年未有,天下仰叹。从此,庙堂之上少了位胸怀坦荡的忠肝良臣,民间多了个寄情山水的六一居士。直到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纵观欧阳修一生,从寒门孤儿到一代名臣,从文坛领袖到千古伯乐,欧阳修活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年少时,既锲而不舍又精益求精,不急于功成名就;壮年时,为崇高理想与政敌口诛笔伐,敢为天下先;行至暮年,放下执念,归隐田园。生前名扬四海,死后谥号“文忠”。他凭借自己的才情以及乐观豁达的心境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他让我们看到了从容的力量,那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智慧。愿我们都能有这样的智慧和耐心,去看待生活中的细水长流,感受悠游于生命中的花开花落。

作者:仓央容若,原名许志刚,甘肃古浪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风网甘肃站站长,甘肃良知教育创始人,校刊《晨曦》编委、业余画家。著有诗集《西北孤莲》,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收藏家》、《青年文学家》等国家级刊物。

我要评论(0条评论)

谋道网络·五一创业网·创业者的网站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00347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340号